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文章:发掘传统《尚书》学新活力

作者:钟云瑞 时间:2019-02-01

《尚书》被称为中华治政元典,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。历代学者对它的形成、训释、流传等学术难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,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治《尚书》的专经学问——《尚书》学。自20世纪初以来,大量出土文献被发现,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,极大地推动了《尚书》学研究。近年来,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撑下,从比较学、文化传播学、思想史变迁、分期断代等角度开展的《尚书》学研究成果,更是层出不穷。

出土文献为研究提供新契机

文献构成了《尚书》学研究的基础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《尚书》学研究”首席专家、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马士远告诉记者,《尚书》学文献包括两大类,即《尚书》文本文献和传承《尚书》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文献,两类文献的系统整理都需要从《尚书》文本文献的真伪考辨着手。

经典文献在千百年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复杂性,而对经典的辨伪阐发往往成为学术谱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。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光胜介绍,秦汉以降,《尚书》的流传过程十分复杂,涉及伏生今文、孔壁古文、张霸“百篇”、杜林漆书、梅赜古文等不同版本,对《古文尚书》的考辨一直绵延不绝。缺乏可信的早期版本作为参照,是《古文尚书》真伪问题研究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。

2008年发现的“清华简”,作为秦代焚书以前的写本,为解决这一桩千年学术公案提供了新的契机。刘光胜表示,“清华简”包含有20余篇《尚书》类文献,有的见于今文《尚书》篇目,有的见于孔壁古文或百篇《书序》,还有一些今古文中都没有。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,既可以开展《古文尚书》真伪研究,还可以对《古文尚书》成书过程进行再考察,也可以拓展对早期古书成书规律的认知。

除《尚书》文本文献考辨外,在《尚书》传承过程中派生出的《尚书》学史文献也非常重要。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良中认为,以时间为线索,在《尚书》传播过程所涉师徒关系、学术流派、人际交游、社会关系、文化思潮、历史事件等大背景下,可以勾勒出一部丰满、完整、充满质感的《尚书》学案,使经学著作、经学事件成为洞察时代精神的窗口,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。

蕴含中华民族根源性知识

《洪范》“五行”对于民族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建构,《禹贡》对中国行政区域的划分设计及历史地理学的影响,《吕刑》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建设等,都体现了《尚书》的源头性意义。

《尚书》及《尚书》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、制度,构成了《尚书》庞大的知识体系。例如,《洪范》篇气象类名物雨、旸、燠、寒、风;《禹贡》记纳贡所经水路、陆路的地名、水名;《尧典》《舜典》涉巡守制度、命官制度、朝觐礼仪;《周书》中的三公制、寮官制、保傅制、册命制等。马士远认为,《尚书》系上古元典,其文本所涉名物、制度属于中华文明史上具有肇始性质的知识体系,对后世名物、制度的影响是根源性的。这些名物、制度主要集中在天文、地理领域,是考察中国人宇宙观、自然观、制度文明等的重要资源。

马士远提到,对《尚书》学知识体系的整理,需要从字音、字形、字义入手,分辨物正名、探究物源两个层面进行训诂考证,以求揭示名物、制度的生成机制及文化内涵。

《尚书》作为上古先民治政元典,对后世中国古代数千年政治文明具有典范性意义。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治洪认为,《尚书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,《尚书》学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关联,值得学界深入揭示。

多学科协同探究《尚书》

近年来,《尚书》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日益增多,多学科协同创新成为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。马士远认为,如果从西方“纯文学”的观念看待《尚书》,会将它解构为写作学、辞章学、修辞学、技法学,但是载道、明道、传道是《尚书》学的根本,“艺”只是彰显“道”体的形式。只有在广义文章学的视域中,对文章性质、功能、构造、写作规律等作全面的阐释,才能充分挖掘《尚书》学的潜在价值。因此,《尚书》蕴含的多种特质需要文、史、哲多学科协同创新,从文献、知识、观念等角度全方位、多层面拓展《尚书》学研究领域。

《尚书》蕴含着中国古代文章学的基本基因。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贾学鸿表示,在《尚书》中,针对不同场合、不同对象,说话者所言说的方式呈现为不同的语气、语言特色和组织形式,这些特色因《尚书》作为贵族教育文本而逐渐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,孕育了后世遵循的重要文体和文章法则,对中国文体学有深远影响。将文章学狭隘地理解为写作学、辞章学、修辞学、技法学,会陷入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分的误区。《尚书》是“言志”的典范,“文以载道”是其本质的属性与特征。广义的文章学注重对文章性质、功能、构造、写作规律等进行全面阐释,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“纯文学”的狭隘研究视野。贾学鸿表示,只有从广义文章学的视域展开考察,才能准确地把握《尚书》的本质特征。在广义文章学的视野下,从文道论、文体论、文法论等不同层面切入《尚书》学研究,才能实现由“纯文学”向传统文章学研究方法的转向。

 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cssn.cn/bk/bkpd_qkyw/bkpd_bjtj/201901/t20190128_4818829.shtml

Copyright©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. 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版权所有

联系地址: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邮编:273165 电话:0537-4456287 4456387

鲁ICP备05001950号-1